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

务本求实 开拓进取

分类栏目:会员风采 文章上传时间:2004年11月10日 (双击鼠标自动向上滚屏)


                     务本求实  开拓进取
       ——广东广雅中学图书馆2003~2004学年下半学期工作总结

     在“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加大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步伐的呼声中,本学年我校图书馆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转发的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各项规章要求,结合学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实际,秉着“发挥潜能、服务教学、引领文化、激活校园”的主旨,在学校各部门的领导与关心、支持下,全体工作人员于工作中务本求实,尽心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发挥开拓进取的精神,使我馆的各项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一、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抓住我校建设示范性高中、跻身中国名校的大好时机,转变观念,奋力进取,扎实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本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我校新图书馆馆的全面现代化、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传统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传统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全校师生日常的教学用书征订和校内教学参考用书以及馆内读者用书的采购等。为确保课前到书,保证全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馆内实行分工合作,专人负责,及时跟踪教材版本的变动和更新情况,征集各年级备课组的意见,对其进行整理汇总,上交教导处审批,最后核对好上报教委和新华书店征订。在整个征订与分发工作中,有关负责人员在广大教师的配合支持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下,尽心尽责,力求做到不错订、不漏订教材,保证了我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继续丰富馆藏的信息资源,提升本馆信息资源的质量,本着“稳步增长、保证质量”的原则,狠抓采购质量与资源结构调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馆积极拓宽采购渠道,坚持做到货比三家。稳步增长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时,加大电子读物、数字图书以及影视资料的采购力度,协调各种介质信息资源的合理增长。从今年2至6月份,新增纸质图书共3700多册,月均增加约750多册;新增数字图书10000多册,影视资料光碟500多张。在图书借阅方面,由于图书更新速度加快、资源日益丰富的缘故,图书的流通率比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到本学年6月15日止,全馆共借出图书6455册,其中电脑借出4696册,手工借出1759册;接待读者约5500人次(不包括来馆自修、阅览的读者),一线图书流通率约为15%,全馆图书流通率约为7%。
   2.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
   2003~2004学年,是我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本学年我校的学生电子阅览室从无到有,正式向全校广大学生读者开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11月份建成的电子阅览室,共有电脑26台,专用服务器1台,配有k12数码港专用软件,附有电子图书、数字资料约20Gb。电子阅览室开放以来,深受广大学生读者的喜爱,这半个学期,共接待读者大约2500多人次,月均接待读者600余人次,日均接待读者30余人次, 计算机的开放使用率达115%以上。电子阅览室的开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管理,倾注了全馆工作人员的极大热情。事实证明,电子阅览室的有效开放,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信息检索、信息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很多学生读者在课余的时间利用这里方便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很好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专题的研究与学习。
    3.网站建设及其服务。
    2004年5月初,数字图书馆动态管理系统“图书馆在线”正式开通使用,其网址为222.17.0.242,内附有电子图书10000多册。该网站开通以来,由于时间较短的原因,虽然还没有得到广大师生读者的广泛认可,但是由于该系统和我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以相互绑定,借助“图书馆在线”的管理平台,在校园网内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上,读者都可以查询到我校图书馆内所有馆藏图书的书目信息,为我馆的数字化建设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除了查询书目信息外,该管理系统还设有服务指南、软件与课件下载、经典重读、好书推荐、读者留言、常见问题解答、音乐试听、图片观赏、新闻中心和读者自助图书馆等功能。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问题,网站的资源建设和日常管理水平都还急需加强与提高,但是,它的运行使用,让我校图书馆第一次融入了网络时代,为今后我馆的全面现代化与数字化铺好了路、架好了桥。在此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读者借助自助图书馆功能不但可以查询所有的书目信息,而且还可以预约图书、查询自己的当前借书和借书历史以及图书馆的最新图书等,此项功能为今后图书馆和读者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读者只要有利用馆内信息资源的需求或者查询自己借书情况的意愿,都可以在网上全天候自助查询。
    4.阅读指导课。
    在教导处的支持下,本学年我馆与朱丽芬老师相互合作,针对高一(2)班——文学特长班开设了一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这是我馆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展此类指导课,经验比较缺乏,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原始的书籍借阅开始,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并给他们办理电脑借阅证,给予他们利用全馆文献资源的权利,激发与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也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图书馆的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本班的部分学生到华南师大附中现场观摩了他们的选修阅读课,与他们进行交流与学习。在本学期,一堂由朱丽芬老师在该班组织的公开课——中外名著阅读选修课,阶段性的总结了阅读课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学生们借助多媒体平台,把他们的学习研究成果,通过课件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阅读课给他们带来的丰硕成果。他们总结出漂泊如何走向沉静是作家刘墉的写作格调之一,还有那平凡与不平凡的读不尽的作家三毛,而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等等。虽然他们暂时还写不出惊人的明言警句,但通过广泛的阅读,他们却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他们不再那么迷茫的崇尚“快餐文化”,也许他们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名著,什么是阅读了。

    二、期望与不足
    本学年虽然我馆为图书馆的的继续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全馆的服务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读者的信息意识比较薄弱。
    在研究性、创新型学习的过程中,我校部分学生及老师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仍然存在图书馆就是“订订课本,发发教材”的误区,比较缺乏那种见缝插针利用图书馆一切可用信息资源的愿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图书馆对自身资源的宣传不够到位,读者未能及时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错过了利用的时机;二是学生、老师的学习及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加上我校近年来未能养成很好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氛围,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不大。在日常的教与学中,广大读者多方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不够强烈。
   2.图书馆管理未能实现全部计算机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馆内那种陈旧的分库操作的格局仍旧,未能实现校内资源师生之间的共享。特别是一楼的学生书库,虽然里面的藏书绝大部分具备了计算机管理的条件,但是由于书库目前的空间限制,只能采用早就过时的半开架手工操作的借阅方式。这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图书馆有限的人力与物力,如还需手工写电脑借阅根本就不要的书卡等,还因为手工借阅的繁琐,极大的打击了广大学生借阅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广大教师读者图书馆还书意识不强。
   自从教师书库实行计算机管理以来,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工,他们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来馆借阅的图书数量与日俱增。但自从2002年9月份,出于管理人性化,一切以人文本而撤销了图书借阅过期罚款制度以后,部分教师读者对所借的图书占为己有,长期不还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大大降低了图书的流通性,阻断了优秀资源的共享。虽然图书馆曾多方通知他们还书,但是部分教师仍然对此坐视不理,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教师读者超期且还未还的图书大约仍有600多册,在此我们希望学校能对此提醒广大读者有借有还,做到及时还书。
    4.图书馆的发展空间有限。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及我校示范性高中建设的逐渐完善,现有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的发展空间都极为有限。硬件方面,图书馆现有的物理空间,如书库的容量、阅览室的空间以及图书的数量等,都已经不能满足我校学生的需求,当然我们也寄希望于新图书馆的建成后,这方面能得以改善,但是,我们希望学校能力促有关单位尽快完成工程的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施工的速度。
    另一主要的方面就是图书馆队伍的建设还需进一步提高,扩大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图书馆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制约我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全馆的工作积极性,如何为全馆人员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等,这是我馆能否继续保持较为旺盛的前进动力的前提,希望在接下来的学年里,学校就图书馆的部门定性及人员的管理方面能够有所改善和提高。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随着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再也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的教材征订和图书借还了。面对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要更加认真的做好各科、各级教材的征订工作,但是我们更要领悟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提高图书馆的科研与管理水平,提升对教育的服务水平。针对当今考试的日趋社会化和素质化,课本再也满足不了高考(特别是文科考试)的知识面的需求,学生只有通过广博的阅览,猎取方方面面的知识,并逐步得以积累,才能更好的在千变万化的高考中发挥得更好。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要动员、号召广大学生多阅读,动员广大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同图书馆得老师一起,做好馆内公共资源的采购与使用工作,并把阅读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主阵地。





                            广东广雅中学图书馆
                              2004年7月2日

相关链接:http://

文章出处: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

编辑: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