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学图书馆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分类栏目:论文汇编 文章上传时间:2004年3月2日


广州教育学会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 2003年11月 ·
--------------------------------------------------------------------
          关注现实  反思自我  启迪信念
            ——中学图书馆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  林翠贤

[摘 要] 在中学开设图书馆选修课是丰富校本课程资源一种新的探索形式。本文就中学阅读指导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指导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阅读指导  图书馆选修课  校本课程

    随着我校高中校本课程学分制的实施,如何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发多样化的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图书馆突破现有的服务模式,与教学改革保持同步,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此,我馆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阅读指导选修课——“微言堂”读书之旅。该课作为社会科学类选修课之一被纳入我校校本课程结构体系,编排进课程表,供高中学生选修。下文就该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指导方法进行探讨。
   1   阅读指导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能否保持的决定因素。学生学习那么多知识为什么很快就遗忘了?因为这些知识与学生的自我体验无关。与自我体验无关的知识对个性发展实际上是无意义的。同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如果这些知识仅被学生用于积累,而没有经过他们联系自身周围事实和现象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那么这些知识就不能被深刻地理解和保持在记忆里,也就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可以说,没有关注现实、反思自我的阅读活动,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实际上是无意义的。因此,教会学生阅读,不仅仅是帮助他们选择获取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优秀文本,引发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积极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独立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联系身边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更深入的讨论,最终回归对自身的思考。这样,让学生尽可能多样、深入地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了解他们自身的生存状态,才会自觉地汲取人类文明的基本经验与理念,拓宽自身的精神疆域,启迪人生的基本信念,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的动力。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者在从事这种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自身内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得到激发,加深对自身的思考,发现困扰学生成长的问题,为拓展阅读指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2   阅读指导选修课的课程设计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按照学生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并乐于探究的现实问题,内容应涉及学生普遍关注的文学、文化、哲学、科学等领域内关系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最终有利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自主的探究。以我馆开设的选修课——“微言堂”读书之旅 为例,我们在一个学期内开设的内容如下:(1)流金岁月——童年与读书;(2)探求文化的空间——名著与大众文化;(3)爱与和平——读影片《甘地》;(4)电影·阅读·思考——电影艺术欣赏讲座;(5)深藏的挚爱——关于“爱”的理性思考;(6)人与科学——科学精神自由谈;(7)电视·娱乐·精神生活——探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8)感受底层——关于底层的思考。
   2.2 教学过程设计
    总的来说,选修课采取以课堂主题讨论为主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每周2课时。
在整个研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各主题内容的要点,提供本课程学习的建议,然后要求学生就阅读兴趣作简洁的自我介绍,并就教师介绍的课程的总体规划提出初步的建议和愿望。这样,通过师生各自的介绍,有效地消除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初步建立起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营造自由而亲切的讨论氛围;同时,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从而激发对课程的兴趣。
   具体到每次的主题讨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考虑。第一步,是课前主题阅读材料的选编,这是讨论的依据。选文内容重点在民族与世界的优秀文本,注重选择有力度与深度、境界高远、大气的文章,并提供有关的阅读书目或线索,以便学生课后的拓展阅读。第二步,是课堂主题讨论的组织,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本次讨论的目的和大致要讨论几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概念。接下来是教师从身边的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讨论中,教师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讨论的范围。这样的讨论往往自由度很大,容易让学生高谈阔论,造成讨论偏离主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备案,而且在展开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材料作补充,适时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现成结论或教师自己主观的看法,而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对同一问题理解的多种可能性,并善于抓住某些学生突出的观点,提出问题,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进一步发掘更多的问题。学生在思想火花的热烈撞击中,获得切身的感悟和体检,实现“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第三步,是讨论结束时的小结。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发言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整理出有代表意义的观点,同时谈谈自己的看法,留下问题,有待学生课后作深入的思考。
    最后要强调的是,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不同的主题穿插讲授有关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课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2.3 评价方式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判断、归纳、概括能力与批判、怀疑、创新精神,以及自省意识的培养。评价重在研究的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亲身的参与,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的经验或结论。因此,本课程的评价必须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评价要贯穿研究活动的始终。评价时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如在研究活动中是否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建议;是否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是否善于倾听、对待不同的意见;是否努力完成研究任务的总结归纳等。二是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情况。既要看学生在现有的观点、结论面前是否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也要从多次研究活动后的比较来评价其思考、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情况。三是学生的研究成果的质量情况。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是主题感受短文、读书小论文,也可以是主题手抄报的制作或读书网站的建设,还可以是关于研究活动的意见书、设想建议书,等等。通过研究成果质量情况的评价,可以比较综合地看出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思考与创新能力等情况。四是评价的主体和方法要多元化、多样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学生;评价可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口头报告的评价相结合。同时,教师不要用同一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微言堂”读书之旅为例,学生修完整个课程,评为合格者可得2学分,评为良好者可加0.5学分,评为优秀者可加1学分。在合格标准中,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和课后主题感受的撰写占50%,学期中段主题手抄报制作占20%,学期末总结论文及总结演讲占30%。鉴于学生阅读兴趣的不同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应以综合的标准对学生选修的全过程作评价;此外,我们还在学期末总结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3 教师指导建议
   教师是学科专业知识的载体,要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人格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拔动学生的心弦,师生“心心相印”,教育的深刻意义由此才能油然而生。
   3.1 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精神的视野
    教师本身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博览群书,深入思考,努力造就广阔而深邃的精神视野,深刻体会到个人精神发展的丰富内涵,才能尽最大的努力开拓学生精神自由的空间,迸发出感人的火花,唤起学生的自觉,激发他们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
   3.2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
    在研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共同对问题展开探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见解作为知识的权威传递给学生,也不能一味试图改变学生的想法,而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发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3.3 教师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以论文、手抄报、演讲等方式加以表达,有利于学生及时的自我总结和深入思考,为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供机会。同时,通过这些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在内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的热情。
   3.4 教师要认真对待教学总结
    在研究活动中,教师要做好事实的记录,如学生讲述的事例、表达的观点、产生的疑问等,在这基础上,还要对积累的事实进行理性的分析,并将想法付诸文字,这需要准确而精密的思考,有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更清晰的理解,同时发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的实践与思考当然只是我们的一种见识,一种探索,我们期待在自我反思和认识深化中,在他人的批评、质疑过程中,不断对之进行修正,使之逐渐完善。


文章出处: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编辑:l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