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

图书馆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分类栏目:论文汇编 文章上传时间:2004年2月26日



   广州教育学会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 2003年11月·
--------------------------------------------------------------------------
          图书馆利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州市白云中学    沈丽华

文 摘   通过对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剖析,论述中学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图书馆  利用  创新  培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素质的竞争实际上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只有创新才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只有创新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引领时尚的潮流脱颖而出。以下江泽民主席的一番话是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写照。他《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第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的讲话》中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而作为学校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添砖加瓦,是当前每一个馆员应深思的课题!
    一、主动搜集专题文献信息,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意识强的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创新意识薄弱的人只会按部就班地生活,即使碰到机会也视若无睹。其实大千世界处处都有创造的机会,就看身临其境的人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因此,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成功的第一步。图书馆可从多种渠道主动搜集与创新相关专题文献信息,让学生沐浴在创新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创新意识。首先,整合本馆现有文献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影像资料等)。搜集创新教育系列图书置于陈列柜或专用书架,供广大学生借阅,如《创造训练》、《学会创造》、《创新的策略》《学习的策略—怎样学得更快、更好、更高兴》等,特别是《科学家成才之路》一书中所述—科学的本质就是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古往今来,众多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之所以成为科学家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创造意识,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把握创造机会并为之孜孜不倦地探索直至创新。至于期刊或报纸的相关资料可制成文摘或索引放校园网或宣传栏上供学生检索。其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网上搜集当前最新创新教育信息。还可建立创新教育相关网站导航。最后在图书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购置一批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创新教育系列图书。
    二、广泛组织学术报告或知识讲座,端正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直接影响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益,良好的创新动机是创新成果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前提,不良的创新动机如为偷窥而创新的针孔摄影机,这些人创新意识越强社会危害性就越大。我们的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青春期,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不可否认以上第一点所述也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创新动机。但笔者认为,对于读书兴趣不大或正处于不良动机十字路口的学生,声情并茂的学术报告或知识讲座可能更适合他们。当然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我馆曾先后邀请了作家林贤志与广州图书馆期刊部的黄梨清主任,到我校分别作读书与人生的学术报告和图书馆与创新教育知识讲座。当时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他们的报告与讲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结束前十分钟的自由提问一直延到三十分钟同学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事后有些同学还跟我说听他们的课,真有“听君一席话圣读十年书”的感觉。
    三、加强读者培训,授以创新的原则与方法
    如果把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动机比作计算机硬件的话,那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就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只有熟练地使用操作系统才能更好地驾驭各种应用软件。我们可以把创新教育纳入读者培训工作中,教给学生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如新颖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创新的方法如图形的发散加工、符号的发散加工、语义的发散加工、行为的发散加工等。以及它们各自单位、种类、关系、系统、转化、涵义等深加工等。
    四、定期开展读者交流活动,挖掘创新潜力,锻炼创新能力
    我们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读者交流活动中不断地提高。笔者建议可尝试使用“头脑风暴法”,它是当今最负盛名、最实用的一种集体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亦简称“BS法”,是将少数人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与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与会者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交流活动要求:人数定在5至10人为宜,参与者对所设问题均感兴趣,成员最好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小组主持应设法使会议保持热烈的气氛,使每一成员者出谋划策。另外要抓住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不做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欢迎各种离奇的假想,追求设想的数量,鼓励巧妙地利用职权并改善他人的设想等。
     综上所述,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设想和经验。在这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广大同行批评指证。

参考文献   1998年8月10日《光明日报》
           李元授主编《创造训练》
           甘华鸣等著《创新的策略》
  

文章出处: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编辑:l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