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教育学会中学图书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 2003年11月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及指导
广州市劬劳中学 刘宝娗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将越来越大,学校图书馆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1年秋季开始至今已近两年了。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材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材。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的事业迅速发展,世界日新月异,未来不断向我们提出挑战。教育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坚决改革,才能实现“三个面向”。不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教育难以实现“三个面向”。我们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质素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的教学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图书馆,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广大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已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经过消化、吸收后,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就会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而学校图书馆就是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基地。因为图书馆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我提高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今年五月份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定(修订)》中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任务作了明确的阐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其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明确的基本任务之一。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必须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自主性为前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必须遵循“自主阅读”的原则,创设一种自主开放愉快的阅读情景,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发展潜能,构建新知,在阅读中培养负责的态度,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与思考关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非必修书籍上面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由此看来,课堂上的学习需要课外阅读的“滋润”。课外阅读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由于它拓宽了智力活动的背景,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从小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将有助于终身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
有人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作过调查:初中学生每学期读教科书共约70万字,读课外书籍约350——700万字,是教科书的5——10倍;高中学生每学期读教科书约130万字,读课外书籍约400——1000万字,是教科书的3——8倍,这还不包括他们日常浏览的报刊。以上数字,大致上反映了一个中学生在正常条件下的阅读能力。所以中学图书馆工作者应该自觉地顺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潮流,认识到各种知识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和互相促进的,从而主动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上指读者对文献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阅读意识活动的具体反映,也是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倾向性的心理表现。要使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改善学校图书馆的读书氛围。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学位图书馆也应进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创建一流的图书馆,具体来说可以是:馆舍安静、整洁、通风、采光好,无论是藏书库、普通阅览室还是电子阅览室,墙壁四周都挂有名人名言,文明警句等,让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使他们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许多不解的迷团都可到图书馆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图书馆,热爱读书的情感。
2、拟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广泛接触客观事物提高认识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对客观事物认识需要的主要途径。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和培养相应兴趣的源泉。所以教师可有意识地拟定一些“课题”供学生研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进行实践调查,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研究分析,从而找出答案。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缩短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断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外界环境影响,特别是学校现代化教育条件和家庭生活的作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产生的,它是学生积极的阅读意识的表现,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只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读得最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在读书与思维的奔腾年代,图书馆有责任引导学生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定期举办读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丰富的阅读活动,从而培养自己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提高和发展。当然,阅读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努力克服那些消极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精神上蓬勃向上,保持阅读兴趣能够稳定发展下去。
二、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外读物。良莠不齐、不假选择是当前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该精读、哪些书泛读……阅读前要使学生明确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学会有选择性地阅读课外书籍。
2、教给学生阅读书籍的技巧。学生在阅读书籍时,不同的文章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读,对进行人物分析的文章要细读;对只需知道内容大概的文章要浏览;对只需寻找相关知识的书籍进行跳读……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接着就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或自己喜欢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读,及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的生活需要。按照阅读专家曾祥芹、韩雪屏先生的研究,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已是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顿悟到了读好书有利于学习,有利于今后人生的教育和启迪。让我们记住霍尔姆林斯基的教导:“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中国教育报,2003.7.11
2、李霞.浅议中学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功能.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5)
3、唐茹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中小学图书馆通讯,2002(1)
4、卢芬.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中小学图书馆通讯,2002(2)
|